魏永红:扎根基层讲奉献
魏永红扎根基层30余载,长期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工作。2013年荣获“甘南州先进工作者”称号。
活到老,学到老。魏永红就是这样的人。他每年都要订阅各类畜牧兽医杂志,边学习边实践。在认真自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向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的殷宏、李有全,甘南州畜牧研究所的杨勤、郭素珍等专家学者讨教,将他们的意见建议灵活应用在临床实践中。他一直致力于家畜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并先后于2011年2月在《中国动物保健》上发表论文《动物案生虫病的防治与研究进展》,在《中国兽医学报》上发表《青海血蜱CDNA表达文库的免疫学筛选和阳性克隆的鉴定》《羊尤氏泰勒虫病的病理学观察》两篇国家级论文。
魏永红在生活上很随便,用他自己的话说,身上从来都夹杂着马牛养的气味,但在工作上却是精益求精,绝不马虎。他初到羊永畜牧兽医站工作时,全乡共有牛590头,且种类杂,羊2500只左右,以山羊居多。群众很少到兽医站来给牲畜治病,自己细心地查找原因,原来本乡多年以来畜牧兽医服务环节薄弱。他说:“那时候,农牧民顺其自然地养,没什么方向,基本上养啥折啥,牲畜病死得多,时间一长,就不怎么养了。”为此他主动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寻找养殖户走进养殖户家庭,主动上门技术服务,劁猪、阉牛、阉马、诊疗病畜。2004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全乡43个自然村和周边他乡的养殖户都慕名前来咨询养殖技术,牵着病畜前来就诊治疗,治愈率达98%,无一责任事故发生。看到牲畜看病有了保障,各村养殖户开始增加,并朝专业化方向发展起来。到2014年,全乡共养殖牛18000多头,以西门塔尔和黑白花居多;羊40000多只,以绵羊居多。牲畜增多了,养殖户也增多了。为了给养殖户创造更好的养殖条件,使他们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他尽自己所能帮助饲养户争取、筑建暖棚500多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种植优良牧草6000余亩,并随时跟踪指导、提供服务。
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随叫随到,他总会骑着摩托车赶到,车不行就步行,牲口病了,比他的亲人病了还急。这是群众对他二十多年兽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肯定。
徐晓贵:扎根基层有作为 不负人民砥砺行
徐晓贵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学习,默默无闻奉献。在脱贫攻坚初期,他主要负责全县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凡是了解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的人都知道,这项工作单调、重复、艰苦、要求严苛,需要极强的专业素养,而这些困难与挫折也让他塑造了自己不怕苦、不怕难、有担当的职业素养。同时,面对临潭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这一根本性问题,作为扶贫办业务骨干,他深知责任大担子重,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在基层做扶贫干事,必须吃透政策、熟悉业务,所以他高度重视自身能力建设,将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率先学通学懂。
2015年是临潭县脱贫攻坚的起步之年,扶贫进入新阶段,要解决的都是“硬骨头”。他深知,建档立卡工作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石,直接影响到全县脱贫攻坚政策部署和决策,要让全县141个村、4.99万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帮扶措施、扶贫成效等上千万条信息全部准确录入到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作为国家分析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依据。这一任务艰巨,覆盖面广、关联性强、信息量大,要想真正做到信息采集真实、准确、可靠,不下一番苦功夫绝对不行。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工作,自此,他把“五加二、白加黑”当成了家常便饭,白天几乎每天往返乡镇、村里,积极地去走访贫困户,晚上指导乡村干部对贫困村、贫困人口进行数据收集、登记造册、核查错误、数据录入等步骤。虽然整个过程繁琐枯燥,但是他就是这样“苦并快乐着”,用“苦功夫”换来了全县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的高标准完成。这期间,由于工作强度高、节奏快、要求严,经常加班加点,他的身体开始有了一些不适,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他患上了重病,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他又义无反顾地返回工作岗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2017年,由于身体原因,他被调整到其他工作岗位上。时间在变,岗位也在变,但是不变的是他那颗热衷奉献的心,坚守初心,时刻心系群众。
脱贫攻坚期间,他所帮扶的贫困户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老两口均患有慢性病,长期的贫穷生活导致儿媳妇离家出走。面对这种情况,他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劝告,积极做帮扶户的思想工作,鼓励贫困户申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全部用于发展产业。此外,在贫困户遇到问题时,他也主动帮忙解决。在他不断的帮助下,贫困户的生活步入了正轨,最终在2019年底实现了脱贫。
“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和“幼女不识父,忠孝两难全”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不管工作多苦、身体多累、生活多难、压力多大,他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来鼓励自己、超越自己。
许月巧:弘扬劳模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
许月巧,自入职以来凭借兢兢业业、开拓进取的态度,以身试行立标杆、做表率,用手中的针线团结带领工服车间85名职工,用手中的针线,一针针织起了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织起了一个干事创业的工厂、织起了一个乡村振兴示范企业。
她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了工服车间的每一道工序。在公司产品质量方面,她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她常说如果做一件衣服只有5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以90%作为标准,最终结果是只达到了90%的5次方,约等于59%的标准。看似不错的标准,最后居然连及格线都达不到。而我们一件衣服最少10多道工序,没有100%的高标准、严要求,我们的产品将根本无法满足海上平台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环境需求。
在2019年至2021年年度评优评先中许巧月连续获得甘南海羚“优秀员工”荣誉称号。面临交期紧、任务重的订单,合理安排,重点跟进,带头加班加点、赶工期、抢进度,四年来工服车间已经完成生产40万余套工服。并且通过合理调配人员分工、科学统筹排产计划,2022年较2021年人均产量增加294套,逾期率从15%降低到4%。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许月巧虽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妇女中的一员,但有着带领身边群众“家中就业、村中致富”的美好愿景。她累计推荐同村及身边群众近20人在公司就业。为了让身边更多群众加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许月巧身体力行积极宣传,用实际行动做实乡村振兴工作、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递乡村振兴声音、树牢乡村振兴品牌。
袁锦林:坚守一线的好大夫
袁锦林,1994年调入临潭县中医院工作,奋战临床一线34年。2023年被评为“甘南州先进工作者”。
他从参加工作之初就养成了在工作中坚持学习的好习惯,由于多年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充分了解内儿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每遇到新问题,他都会多方面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与以往类似病例进行比对,及时联系省州儿科专家进行会诊。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积累使他每次在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中都能做到忙而不乱。但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下午延迟半小时下班,上班后查房,下班前再查房、掌握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是他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医生坚持了30多年的习惯。正是这个习惯,让他有机会多救治了很多急诊病人。
“少开点药,吃完我再瞧。”这是他时常对患者说的话。长期扎根基层,经常面对最朴实的农牧民群众,他养成了精打细算的诊疗习惯:当天的病人当天检查、当天出诊疗方案;同等疗效的药,用最便宜的;对于经济困难的病人,想方设法让其享受医疗救助。他是医院最会与患者沟通,最受病人爱戴的医生,像聊天一样问诊,像绣花一样治病。此外,遇到特别困难的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或在同事中发起募捐,为其解决医药费。他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导,时刻关注患者心理变化,用亲切的笑脸、鼓励的眼神、温暖的问候、贴心的动作让患者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康复。
脱贫攻坚期间,作为县级医疗专家团队成员,袁锦林经常深入各乡镇的贫困村宣讲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帮助因病致贫的家庭做健康教育、康复指导,为农牧民群众做义诊,培训基层医生。五年间,他帮助很多家庭解决了因病致贫的问题,也与农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张建平:青春在创业中闪光 人生在奉献中无悔
张建平,2013年4月,成立了临潭县农富源小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任合作社理事长。2018年荣获“甘南州劳动模范”称号。
2013年,张建平成立了临潭县农富源小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以来都以传统豆类种植为主。但是经过他多年的摸索实践,他发现临潭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更加符合藜麦生长。和其他杂粮品种相比,藜麦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更丰富的蛋白质,并具备较低的成本投入和较高的经济效益。根据2017年当地试种结果,藜麦收入是种植青稞的3-5倍、蚕豆的2-3倍,在临潭发展藜麦产业,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增加市场销售力度、扩大临潭小杂粮农产品知名度,注册商标:“裕福粮”,并办理了小杂粮食品安全相关手续。通过合作社联系和收购销售,种植户每户提高销售收入万余元,切实提高了农产品的种植效果,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切实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2017年,合作社带动5乡1镇共有471户推广种植藜麦1240亩发展订单农业,其中带动精准扶贫户70户,种植126.5亩,户均增收3160元以上。2018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与1200户农民签订种植协议,帮助约200户精准扶贫户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2019年与20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蚕豆种植协议,与11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藜麦种植协议。
现在,张建平的合作社在临潭县农村小杂粮种植流通领域撮合成交或直接组织农产品交易,迎合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需求,在厂商和农民、城市和农村之间筑起金色经济桥梁,为推进全县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张祯祯:脱贫攻坚挑重担 务实苦干显作为
张祯祯,2018年荣获“甘南州先进工作者”称号。自参加工作以来,他时刻铭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要求。作为临潭县扶贫办的业务骨干,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州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及政策文件。他经常下乡进村,走遍了全县82个贫困村,参与完成了全县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各项管理办法、减贫责任目标、脱贫验收方案等有关材料近40万字,以及《临潭县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临潭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临潭县2018-2020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中长期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也为强力推进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到扶贫办工作以来,他没有休过完整的周末,连续加班许多个昼夜,带病持续坚守岗位,彰显了一名扶贫干部的赤子情怀。他多年来如一日地投身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从不叫苦叫累,以忧百姓之忧而忧,乐百姓之乐而乐的党性原则,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用辛勤的汗水和鏖战贫困的决心,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践行着一名党员干部的光荣使命。
周振峰:劳动者的身影是世间最美的风景线
周振峰2020年进入了甘肃省铭鑫羊业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担任了甘肃省铭鑫羊业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兼办公室主任,之后的工作中他和办公室其他员工配合技术部在铭鑫羊业藏湖羊杂交育种研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作为一名基层的工会组织者,他一直恪守自己的工作职责,以企业的发展和稳定贡献着全部的光和热。
从2019年9月开始在场长带领下和其他职工配合铭鑫羊业生产部专注研发藏湖羊杂交育种工作,已完成F1代杂交,目前正在进行F2代横交固定选育。F2代在生长性状、多胎性状、高寒阴湿表现性状、出肉率等方面表现良好,各个性状跟藏羊父本、湖羊母本差异显著。新品种培育成功后将对养殖户经济收入有极大提升,同时对草原减畜不见收入意义重大。
周振峰带领办公室员工配合铭鑫羊业生产部在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管理方面不断探索总结,最后总结编辑一本3万多字的《肉羊生产实用手册》,对羊场高效管理、降本增效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他先后在2020年“藏湖羊新品种培育”项目中荣获第四届全国创新创业甘肃选拔赛优秀奖,在2022年“藏湖羊新品种培育”项目中荣获“涪陵榨菜杯”第五届全国创新创业三等奖。
周振峰作为一名企业的普通工作者,在工作中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任职以来,不仅在加强公司工会建设和改革,促进工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上显示出极强的工作能力,而且在增强工会活力,提高工会工作水平面工作中,在广大职工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作为工会主席,他总是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热心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员工利益。为增强企业员工活力,他在公司为员工建立图书室,为了让员工和场内的藏族有效沟通我和场其他领导商量并开设了每周一节的藏语学习课,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供稿 县总工会